📱 科技服务研究院
专注科技成果转化 | 政策解读 | 行业洞察
为科技创新提供专业服务支持
👆 点击关注,获取更多资讯

本文将聚焦于2025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大会,以"系统解决方案升级驱动制造模式革新"的核心主旨为线索,深度剖析大会在解决方案能力构建、国家标准引领及核心人才培养三大维度的最新实践与战略部署。通过对大会关键报告、专家观点及相关政策的系统性整合,为科技服务业的从业者提供一个可操作、具备战略纵深的第一视角。

🎯 时代的回响:系统解决方案的战略坐标与大会核心议程

2025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大会并非一次孤立的行业盛会,而是国家级产业战略协同推进的关键节点。大会由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电子标准院)联合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高层领导的出席,明确彰显了其作为国家产业政策传导与实践成果展示核心平台的战略地位。

🎨 两大核心思想

👥 周济院士:智能制造的本质是"人—信息—物理系统"(HCPS),核心关键在于"人",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质量的智能制造工程技术队伍。

🔬 李培根院士:数字孪生作为信息物理系统(CPS)与数实融合理念的深度体现,将贯穿于企业研发、生产、服务等全过程与全链条。

审视大会的组织架构,可以发现一个精心设计的、高效协同的治理模式。大会由代表产业供给侧的联盟和作为国家标准制定机构的电子标准院联合主办,并接受工信部的直接指导。这一"政府引导—标准先行—产业实践"的三方协同机制,构成了推动国家智能制造战略落地闭环。

🌐 服务网络与能力基石:从"点状"突破到"网状"覆盖的能力跃迁

本次大会传递出的核心信息之一,是智能制造服务能力的建设已从零散的项目制突破,迈向了体系化、网络化的新阶段。联盟作为供给侧培育的中坚力量,其首要任务便是构建一个广覆盖、高效率的国家级服务基础设施。

📍 全国服务网络的构建

26个地方      11个重点行业

覆盖全国的智能制造服务网络已搭建完成

🏆 供应商能力等级评定:构筑信任的"金字招牌"

联盟与电子标准院共同推行了一项核心实践——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能力等级评定。这项工作的战略意图在于,通过一套权威、透明的评价体系,解决制造业企业在选择服务商时面临的信息不对称与高风险问题。

📋 评定核心要素:

• 咨询规划团队的行业知识与项目经验

• 核心工艺库的积累

• 项目经理资质(要求3年以上经验及至少2个智能制造项目案例)

• 在细分行业拥有至少3个成功集成案例

⭐ 能力之巅:"卓越级智能工厂"的实践范例

根据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方案,目标到2027年建成不少于200家卓越级智能工厂。这些工厂被定义为在设计、生产、经营数据集成贯通、制造装备智能管控、生产过程在线优化等方面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的标杆。

🏭 典型案例

🥜 洽洽食品:5年累计投入超10亿元,构建坚果规模化定制智能工厂,融合5G、大数据、AI及区块链技术,实现全产业链数字化管控。

🚗 理想汽车:北京智能制造基地每年数亿元投入,实现生产过程实时可视化、设备动态预测性分析、整车质量全生命周期管理。

🔋 宁德时代、厦门ABB、首钢冷轧、京东方:跨行业实践,从新能源、高端装备到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多个关键领域。

📐 标准为尺:以国家标准体系丈量智造未来,引领产业秩序与信任生态

在智能制造的宏大叙事中,如果说解决方案是驱动变革的"引擎",那么标准就是确保这台引擎高效、安全、协同运转的"操作系统"。本次大会明确传递出,一个统一、分层、动态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已经成为引领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核心抓手。

🏗️ 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

📊 三层金字塔结构

A 基础共性:术语、安全、可靠性等统一"语言"和"地基"

B 关键技术:智能装备、工业软件、工业网络等核心"工具箱"

C 行业应用:将共性技术应用于具体场景,解决特定行业痛点

📏 核心评价框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CMMM)

在整个标准体系中,基于国家标准GB/T 39116-2020的《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CMMM)扮演着"度量衡"的关键角色。它不仅是一个技术标准,更是一套科学的诊断与规划方法论。

⭐ CMMM五级能力评估

一级        规划级
二级        规范级
三级        集成级
四级        优化级
五级        引领级

评估维度:人员、技术、资源、制造四大要素

💡 战略价值:CMMM不仅是合规性标准,更是极其强大的商业拓展与战略咨询工具。服务商可以利用CMMM框架为潜在客户提供系统性的能力成熟度评估,帮助客户在全国统一的坐标系中精准定位自身所处阶段,并识别出具体短板。

👥 "人是主宰":构建"人—信息—物理系统"高质量工程人才矩阵

周济院士在大会上反复强调的"人是主宰"理念,为智能制造的发展指明了最终的价值归宿。智能制造绝非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构建一个更为复杂的"人—信息—物理系统"(HCPS),在这个系统中,人的角色被重新定义和提升,成为整个系统的设计者、管理者和优化者。

⚠️ 迫在眉睫的人才缺口与新的人才画像

我国科研人员与技术经理人比例      1100:1      vs      欧洲      25:1

差距悬殊,亟需培养"复合型人才"

未来制造业需要的是能够跨越技术鸿沟的"复合型人才",他们既要深刻理解特定行业的工艺流程,又要熟练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这正是"技术经理人"的核心画像:他们是技术的"翻译官"、是解决方案的"架构师"、是跨界协同的"赋能者"。

🎓 国家与地方的人才培育机制

📜 职业身份确立:2022年,"技术经理人"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获得国家层面认可。

📚 标准化培养体系:国家层面推广覆盖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的技术经理人培训体系,统一培训大纲和官方教材。

🏙️ 地方先行先试:湖北省累计认证超过3000名技术经理人;苏州市目标到2027年培育和引进超过5000名技术经理人。

🎯 国家目标:根据《"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全国技术经理人队伍规模将超过3万人。

🏭 领军企业的实践探索

⚙️ 西门子#NextWork®人才发展方法论:

在成都数字化工厂实践中,低技能等级技术员比例从58%降至32%,高技能等级技术工人比例从17%跃升至48%,直接支撑工厂产能在数年内增长4倍,蓝领员工人效年均提升25%。

📱 华为产教融合模式:

与沈阳工学院等高等院校深度合作,联合开发数字化实训解决方案,将产业界的真实需求与前沿技术融入教学过程,共同培养能够适应数智时代需求的"新质人才"。

🚀 服务商的价值重塑:在新智造生态中的定位与核心能力深化

综合本次大会释放的信号与行业领先实践,科技服务机构在新的智能制造生态中的角色正在被深刻重塑。为了在这一轮产业变革中占据有利位置,服务商必须进行一次从内到外的战略升级与能力深化。

🔄 从技术供应商到战略合作伙伴

最根本的转变在于角色定位。未来的市场领导者将不再是单纯销售软硬件产品的技术供应商,而是能够与客户共同成长、深度参与其转型全过程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这意味着服务商需要从交易导向思维,转向关系导向和价值导向思维,将客户的成功视为自身成功的先决条件。

🎯 与国家生态体系的深度对齐

✅ 加入联盟:积极申请加入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及其地方分盟,获取行业信息、拓展网络资源。

🏆 获取认证:将通过联盟组织的能力等级评定、获得高级别认证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目标。

📖 精通标准:组织内部团队深入学习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特别是将CMMM(GB/T 39116)内化为方法论。

🔗 构建一体化的服务组合

📊 全生命周期服务

前端—咨询与设计:以CMMM成熟度评估为切入点,提供诊断服务,帮助客户制定科学、分阶段的智能制造战略路线图。

中端—集成与实施:交付高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系统解决方案,以打造"卓越级智能工厂"为目标。

后端—人才与运维:提供针对性培训服务,帮助客户建立能够驾驭新系统的内部人才队伍,并提供持续的系统运维与优化服务。

👨‍💼 打造跨学科的"复合型"团队

智能制造的本质是信息技术(IT)、操作技术(OT)与管理技术(MT)的深度融合。为了交付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服务商必须在内部打破专业壁垒,打造一支融合了精益生产、工艺工程、自动化、软件开发、数据科学和业务管理等多元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团队。

📊 数据视角:从联盟规模、供需对接到人才成效看服务生态演进路径

💰 市场与联盟规模

6842亿        2022年市场规模
1.1万亿        2027年预计规模
140+        营收超10亿供应商

🔗 供需对接平台的效率

🤖 AI-Bridge人工智能供需对接平台:汇聚超过600家服务商的2000余个解决方案,免费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精准的AI应用匹配服务。

📊 "智造荟"数据服务平台:整合40万家工商企业信息和超过5万份企业CMMM成熟度评估数据,实现基于大数据的精准供需画像与对接。

🎓 人才培养的初步成效

3000+        湖北省认证
3万+        2025年国家目标
10+        顶尖高校开设专业

🔮 未来图景与战略路径:科技服务业的"金字招牌"、新机遇与协同演进

🏆 打造服务生态的"金字招牌"

✅ 官方认证的身份:在供应商联盟的能力等级评定中获得高级别认证

🌟 可验证的卓越案例:拥有参与建设"卓越级智能工厂"等国家级标杆项目的成功案例

📐 标准化的专业语言:深刻理解并能熟练运用CMMM等国家标准为客户提供诊断和规划服务

👥 可持续的人才优势:拥有一支深刻理解HCPS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团队

🌈 新的机遇与挑战

💎 新机遇:

• 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制造"技术浪潮
• 以数字孪生为核心的虚实融合应用
• "双碳"目标下的绿色低碳解决方案
• 产业链协同升级带来的平台化服务机遇

⚠️ 核心挑战:

• 人才供给速度能否跟上市场需求爆发速度
• 如何帮助客户有效打破内部"数据孤岛"
• 如何应对从云端计算向边缘计算迁移的技术趋势

🌐 跨行业协同与平台化服务的下一步演进

智能制造服务的终局,将超越单个工厂的改造项目,走向更广阔的协同与平台化。领先的服务商将能够系统性地将在一个行业沉淀的最佳实践、技术模块和解决方案,经过抽象和适配后,高效地应用于其他行业,从而实现知识的复用和规模效应。

🚀 平台化转型:未来的服务商将不再仅仅是项目的交付方,而是平台的构建者、运营者和生态的赋能者。它们将提供基础的技术底座和开发工具,吸引更多的行业用户、应用开发者和小型服务商入驻,共同创造价值。这个战略抉择,将决定其在未来十年智能制造服务生态中的最终位置。

💡 觉得内容有价值?
👍
点个赞
👀
在看
📤
转发
您的支持是我们持续创作的动力
让更多人看到有价值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