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图片 “锐词捷语”,或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免费订阅,选择“设为星标”,获取更多人工智能资讯。


PDF完整版下载方式见文末

近日,国内知名工业研究机构格物致胜(Wintelligence)发布了《2025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白皮书》,这份50页的行业报告全面梳理了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现状、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作为工业领域的专业研究机构,格物致胜再次为我们带来了一份高质量行业分析。

出品方背景:专业源于专注

格物致胜成立于2008年,由多名清华大学工科硕士、MBA等合作创立,是一家专注于工业领域的研究咨询公司。目前公司设有工业研究与咨询、新媒体运营、政府咨询、制造业排名数据库四个业务部门,拥有120名员工,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设有办事机构。
自2022年起,格物致胜当选中国电器工业协会理事单位,其工业研究与咨询部门共70人,分布在北京、上海两地,专注于中压配电、低压配电、自动化、机械、医疗器械等领域的行业研究。

报告核心内容梳理

政策环境:从技术突破到高端化、智能化

报告指出,国家政策对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支持体系不断完善,支持范围不断扩大。近几年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规划类、支持类以及规范类政策,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支持。
政策导向已经从早期的技术突破发展到当前的高端化、智能化和国产化。这一政策转向将直接影响未来几年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格局。

市场规模:2024年销量约34万台,增速放缓

白皮书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约为34万台,增速进一步放缓。回顾2019-2022年,工业机器人销量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以及下游新能源汽车、锂电、光伏等新兴行业的自动化需求爆发。
而2023-2024年,经济处于下行状态,传统制造业如汽车整车、金属加工等行业景气度持续低迷,新兴行业如锂电因产能过剩新增需求呈断崖式下滑。预计未来随着经济逐步回暖,以及工业机器人加速出海,行业将恢复稳步增长。

产品细分:协作机器人表现亮眼

报告将工业机器人分为四类:6轴机器人、SCARA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和DELTA机器人。其中协作机器人实现两位数增长,表现最为亮眼。
6轴机器人作为市场主流产品,2024年销量约21.8万台,受光伏、锂电等行业需求下滑影响,市场小幅下降。但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大负载6轴机器人技术壁垒高,增长潜力较大。
SCARA机器人2024年销量约8万台,在电子行业周期性复苏的影响下稳定增长。日系品牌在高端市场仍占主导地位,但国产品牌份额正在快速提升。
协作机器人2024年销量约3万台,实现双位数增长,主要受技术迭代、场景拓展以及政策共同推动。协作机器人行业已由本土品牌主导,但竞争激烈,价格战严重侵蚀企业利润。
DELTA机器人2024年销量达到7000台,同比增长5%左右,增长平稳。

竞争格局:国产厂商份额持续提升

白皮书显示,国产厂商持续快速增长,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外资厂商受需求下滑以及国产替代影响,销量下滑。市场竞争加剧,价格持续下行,国产厂商凭借高性价比快速占领市场。
从品牌类型看,当前工业机器人行业主要有三类玩家:自动化厂商(如ABB、Fanuc、汇川等)、跨界玩家(如美的、格力、海尔等)和终端用户(如比亚迪、特斯拉等)。近年来,新入局者主要以电子、家电、汽车等行业终端用户为主,既契合自身产线需求,又可对外销售,开辟新增长点。

典型厂商分析:埃斯顿作为国产标杆

报告以埃斯顿为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埃斯顿成立于1993年,2015年于深交所上市,是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公司核心业务包含工业自动化系列产品、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等。
埃斯顿掌握了机器人控制器、操作系统及伺服系统三大核心技术的完全自主权,核心部件自主化率达90%以上。通过收购英国Trio、德国Cloos等公司,埃斯顿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目前产品约34%在海外销售。

行业趋势与个人思考

四大趋势值得关注

根据白皮书分析,工业机器人行业未来将呈现四大趋势:
国产化进一步深化:头部厂商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工业机器人高端技术有望实现突破,未来中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将稳步提升。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随着技术进步,工业机器人将突破传统制造业边界,向更多非结构化场景扩展。
人形机器人快速发展:当前人形机器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技术不断突破,技术溢价逐步消退,传统工业机器人企业加速入局。
全球影响力增强:随着中国企业加速海外布局,全球市场对中国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国际知名度将持续提升。

个人思考: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产替代空间依然巨大:虽然国产厂商份额持续提升,但在高端应用领域,外资品牌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汽车整车、高端3C等对性能要求极高的领域,国产厂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协作机器人是重要突破口:协作机器人增长最快且国产品牌已占据主导地位,这可能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赛道。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协作机器人领域价格战激烈,企业需要找到平衡市场份额与盈利能力的策略。
跨界玩家带来新变量:家电、汽车等行业的巨头纷纷入局工业机器人,这些企业拥有资金、市场和技术优势,可能会改变现有竞争格局。传统工业机器人厂商需要思考如何应对这一趋势。
出海是必然选择:随着国内市场增速放缓,出海将成为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的必然选择。埃斯顿等先行者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经验。
以下为报告部分内容:PDF完整版下载方式见文末

PDF获取方式关注公众号,后台回复【格物致胜】即可下载完整版。
注意不是评论区留言,参照下图“发消息”,在消息输入框中输入回复内容。
图片

申明:转载旨在分享,本号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