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白皮书下载方式见文末


格物致胜《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清晰勾勒出行业“总量微增、结构优化”的现状,以及国产替代加速、技术融合深化的趋势。本文结合白皮书核心数据,精简梳理行业关键特征与未来方向。
一、市场现状:增速换挡与产品分化
2024 年行业整体销量约34.2万台,同比增速3%,较2019-2022年24% 的复合增速显著放缓,核心因下游需求分化:传统制造业低迷叠加新能源(光伏、锂电)产能过剩,拖累整体增长,但细分产品表现差异显著:
•协作机器人:销量约3.4万台,同比+27.3%,为唯一两位数增长品类——受益于下游渗透率提升(汽车零部件、3C生产线灵活适配)及海外出口增长,半导体、医药等新场景(晶圆搬运、疫苗检测)进一步打开空间。
•SCARA 机器人:销量约8.2万台,同比+6.5%,依托3C电子行业复苏(手机、PC产能扩张),高精度装配、点胶等场景需求回升。
•6 轴机器人:销量约21.9万台,同比-1.2%,受光伏、锂电需求下滑拖累(两行业占其应用近30%),仅新能源汽车大负载焊接(一体化车身)需求保持稳定。
•Delta 机器人:销量约7000台,同比+5.3%,食品饮料、医药等刚性需求行业(零食分拣、疫苗包装)支撑增长,受宏观波动影响小。
二、政策赋能:从“规模” 到 “高质量” 转型
白皮书将政策划分为四阶段,当前处于2021-2025年 “转型升级期”,核心从“追求规模”转向“提升质量”,2023-2025年关键政策形成三维支撑:
•规划类:《“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要求2025年营收年均增超 20%、机器人密度翻番;《机械工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提出2030年建成500家卓越智能工厂。
•支持类:《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推动5G与机器人融合,拓展远程控制场景;煤矿智能化政策鼓励危险岗位机器人替代,开辟非制造业需求。
•规范类:《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明确技术与质量标准,引导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竞争”。
三、竞争格局:国产替代深化,外资承压
2024 年国产厂商市场份额超50%,较2020 年28% 翻倍,外资厂商因需求下滑与国产替代双重承压:
•国产厂商:以“成本+技术+下游绑定”突围——汇川技术销量增速40%,SCARA市占率第一;埃斯顿营收40亿元、增速20%,核心部件自主化率超 90%;埃夫特增速32.9%,通过价格策略切入细分场景。上游核心部件(绿的谐波减速器、汇川伺服)国产化降低成本,下游与比亚迪、立讯精密等本土企业联合研发,形成差异化优势。
•外资厂商:日系(发那科降40%、安川降4%)中端市场被挤压,欧美(ABB降11%)高端优势仍在(汽车车身焊接、半导体精密制造),但整体份额下滑。
四、技术趋势:融合与全球化引领增长
白皮书指出,2025-2027年行业将进入“技术融合+场景拓展+全球化” 新阶段:
1.国产化深化:中高端产品(大负载6轴、高精度协作)国产份额2027年预计超60%,核心部件国产化率从45%提至70%。
2.技术融合:机器人与AI(自主学习)、5G(远程控制)、边缘计算融合,从“工具”升级为“智能体”,适配煤矿开采、航空航天等非结构化场景。
3.应用拓展:需求从汽车、电子向物流(无人仓储)、医疗(手术辅助)延伸,新增30%需求空间。
4.全球化布局:埃斯顿(75个海外网点、波兰工厂2026投产)、拓斯达(东南亚基地)加速出海,2027年海外销量占比预计超40%。
人形机器人成新赛道:埃斯顿发布codroid 02(31自由度)、新松展出全系列产品、越疆开启全球交付,虽成本高(超100万元),但未来5-10年有望在汽车制造、危险作业落地。
五、典型标杆:埃斯顿的国产龙头路径
埃斯顿(1993年成立,2015年上市)为国产标杆,核心优势显著:
•技术:收购英国Trio(控制器)、德国 Cloos(焊接),核心部件自主化率超 90%;
•产品:覆盖3-700kg负载全品类,适配多场景;
•产能与全球化:年产能5万台,海外销量占比34%;
•未来:加码人形机器人,拓展医疗/康养领域。
六、未来展望
短期行业面临外资高端垄断、国产价格竞争、需求波动等挑战,但长期依托政策、技术、市场三大驱动,2024-2027年复合增速预计8%,2027年销量破43万台。行业需从“规模”转向“质量”,国产厂商聚焦中高端突破,下游企业借“机器人+”实现降本增效。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下载源文件

来源:网络
声明:转载此文是传递更多信息与交流为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